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 >军事霸权 >浏览文章

导读
美军机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更为猖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达3000次。美军机甚至通过更改国际民航组织注册的航空器识别码,伪装成客机,对中国实施侦察。

今年以来,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国内依然严峻,但美军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抵近侦察却十分频繁,次数创下历史新高。俄《红星报》8月21日报道,在过去一周时间里,美军共有50多架飞行器对俄边境实施抵近侦察,包括40多架有人驾驶飞机和10多架无人机。美军机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更为猖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达3000次。美军机甚至通过更改国际民航组织注册的航空器识别码,伪装成客机,对中国实施侦察。

未标题-1.jpg

南海鸟瞰。照片摄于2014年7月16日。

美军“黑历史”

“抵近侦察”是军事领域的术语,一般是指在不侵犯敌方领空和领海的前提下,公开或秘密接近敌方阵地或重要目标开展的侦察行动。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当前一国针对另一国的抵近侦察,主要采取航空器、水面舰艇或潜航器等进行空中、水面、水下侦察,其中航空抵近侦察最为常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关系迅速恶化。为掌握苏联军队动态,美军出动战机对苏联进行侦察行动。在20世纪50年代的空中较量中,苏联防空力量处于下风。美军派RB-57战术侦察机、U-2高空侦察机多次进入苏联领空实施侦察。直到1957年苏军装备萨姆-2防空导弹,并且于1960年成功击落一架在苏联侦察的U-2飞机,才结束了美军高空侦察机在苏联领空畅行无阻的历史。尽管苏联有了防空导弹和高性能战机,但美国对于苏联的侦察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美军对我国的航空侦察始于朝鲜战争。建国伊始,中国军队防空力量非常薄弱。美军主要出动RB-26、RB-29、RF-86等多型战术侦察机对我国进行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来犯之敌进行了坚决打击,击落多型美军飞机。随着解放军反击入侵飞机能力不断增强,美军决定改常规侦察为高空侦察。由美方提供高空侦察机,蒋军飞行员驾驶,到大陆执行侦察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击落蒋军5架U-2侦察机,在世界防空战斗史写下光辉一笔。

随着越南战争升级,中国再度成为美机侦察、袭扰的重要对象。美军“打擦边球”,派出战斗机在我国海南岛领海上空忽进忽出,抵近侦察和入境侦察相结合。为对付入侵美机,中方采用“空中待战,待机快打”战术,取得较好战绩。在“反擦边球”斗争中,共击落美机16架,击伤三架,最终迫使美军停止了入境骚扰,但采取抵近侦察的模式一直维持至今。

错综复杂的战略战术目的

美军拥有强大的侦察体系,注重对世界各热点地区的情报搜集。尽管美军拥有数量众多的卫星,遍布全球的无线电监听站,但利用航空器、舰艇、潜航器对别国实施抵近侦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抵近侦察和航天侦察优势互补,相互印证。航空平台时效性强,使用灵活。根据任务要求,抵近侦察通常分为例行侦察和专项侦察。水面舰艇持续性好。美国海军的综合测量船、水声监听船经常打着科研的名义,在对手周边活动收集海洋环境信息。潜航器隐蔽优势明显,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冷战时期的“常春藤之铃”行动,使得美军监控前苏联海底军事电缆通信长达十年之久。同时,航天侦察往往作为一种战略级的侦察手段,使用层级较高。但从情报需求提出、侦察实施、情报融合处理到下发用户,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损耗。而抵近侦察方案则要灵活得多,对于战区指挥官而言,好用自然常用。三者从不同维度提供情报,互相弥补,和卫星等其他侦察手段共同构成美军情报力量的拼图。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2020年9月8日,美空军一架RC-135W电子侦察机(AE01CE)从冲绳起飞后信号消失,随后一架 国籍显示为“马来西亚”的飞机(750548)出现在同一航线上。该机进入南海后飞往海南岛与西沙群岛之间空域行动,距海南领海基线仅约50海里,就其曲折的飞行轨迹看,显然非客机作为。(“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网站:http//www.scspi.orgzhdtfx1600247387)

美军拥有实施抵近侦察的地缘和装备双重优势。美国东西临大洋,南北无强国。其他国家很少能抵近美国本土长时间实施侦察活动。而凭借着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美军却能轻松到达目标区域展开侦察,这为美军抵近侦察提供了地利之便。当前,美军拥有各型侦察机700余架,侦察性能强,续航时间长。以RC-135系列侦察机为例,其通信侦察系统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公里外的音频、电报等通信信号。如果RC-135在距我国领海基线100公里的阵位活动,其侦察能力可达500公里以上的纵深,足够将沿海重要目标尽收眼底。

美军将抵近侦察作为表达战略关切,塑造地区态势的重要手段。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军机多次抵近俄罗斯展开侦察,一方面可为乌克兰提供情报支持,另一方面给乌克兰亲美力量撑腰打气,以显示“你们与俄罗斯对抗,我给你们做后盾”,提供一种虚假的鼓劲感。同时积极组织北约国家开展联合侦察行动,谋求强化对俄强硬立场,对俄进行军事试探。借抵近侦察测试俄军对类似“准战争”试探的反应措施,及时调整美军应对策略。

美军同样的伎俩在中国周边也屡见不鲜。据北京大学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平台统计,2020年7月美军总计出动67架次大型侦察机前往南海侦察,其中9架次进入中国领海基线以外70海里范围内活动,6架次进入60海里,而最近一次距中国领海基线仅40余海里。抵近到如此距离已经脱离了侦察的战术需要,显是刻意而为,目的要造成“底线测试”“侦察威慑”和“战略挤压”等效果。

俄军如何应对

俄罗斯历来是美国抵近侦察“重点关照”的对象,从前苏联时期算起,已经有70余年了。在与美国的斗法中,俄军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俄军的主要目标是不让美国方面如愿获得俄军关键情报,并展示俄对抗能力和决心,为此采用了颇为激进的策略,甚至包括一些有潜在危险的“示威”乃至“挑衅”举动,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是典型例子。

1987年9月13日,一架挪威空军的P-3B型反潜巡逻机在巴伦支海上空对苏联执行侦察任务,辛巴尔大尉驾驶苏-27进行监视拦截。苏-27战机先打开机背减速板减速,近距离监视着挪威P-3B反潜巡逻机,随后亮出挂载的空空导弹进行威慑。但P-3B机不为所动,继续抵近。随后苏-27战机故意近距离掠过,产生的强大喷射气流使挪威侦察机几乎操作失控。尝到苦头的P-3B机驾驶员示意准备离开。但这架挪威飞机并没真走,不久后又转了回来。

在距苏联领海线48海里时,苏-27战斗机第三次出现了。这次它径直飞到挪威侦察机的右翼下方,其左垂尾从挪威侦察机的右外侧发动机下方划了过去。只见P-3B发动机短舱顿时被切开了一道口子,右外侧发动机很快停车,而苏-27扬长而去。

激进不等于鲁莽,苏联在应对美抵近侦察上往往富有耐心和技巧,充满了俄式智慧。黑海是美国对苏联进行抵近侦察的重点海域,苏联海军司令弗切尔纳温曾提议用军舰撞击来对付侵入苏联领海的美国军舰,这样既可显示足够的强硬态度,又不会让事态升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说,黑海撞击事件就是对切尔纳温建议的实践。

1988年2月12日,美国“约克城号”导弹巡洋舰和“卡隆号”导弹驱逐舰编队在黑海闯入苏联领海,距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七海里。美舰这一挑衅行为遭到了苏联海军的反击,苏军派出“无私号”护卫舰和SKR-6小型护卫舰前出驱赶美舰。多次警告无效后,苏联海军SKR-6小型护卫舰撞击了“卡隆号”舰。发起撞击的两舰显示出较高技巧,既果断执行了撞击命令,又未造成过于危险的后果,没有导致人员伤亡。撞击第二天,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没有承认苏联军舰主动撞击美舰,而是宣称由于苏联两艘护卫舰舵机“同时失灵”,导致与美舰相撞。黑海撞击事件后,美苏双方均保持了相当克制。

虽然“危急时刻”时有发生,但是双方也在多年的对抗和接触中逐渐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对于两个曾经剑拔弩张半个世纪、时刻准备发动核战争的老对手来说,抵近侦察所采取的战术对抗只是红线之上的“橙线”,双方真正的底线是在战略层面。俄往往通过灵活多变的策略来实现看似矛盾的目标。在远东、黑海、巴伦支海等固有“势力范围”内,俄对美态度强硬,向美国展示出没有妥协退让空间的姿态。但在叙利亚,俄因势利导,姿态“柔软”。此外,俄在试探过程中也不断调整策略,如在2014年向美战机展现武器、启动地面雷达跟踪锁定后,俄也意识到这种威胁可能导致美方误判,之后就放弃了此类危险举动。

经过长期交锋,美俄双方有足够的经验和机制管控双方发生意外碰撞的风险。黑海撞击事件发生一年后,美苏两国通过签署《避免危险军事行动协议》《领海无害通过协定》等建立了危机管理机制,规定了两国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发生对峙时应采用的通信频率和信号、应禁止采用的危险对抗行为,以及双方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采取的措施等事项。美俄双方也重视培训前线部队,以使一线人员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应对意外情况。同时,美俄没有放弃通过协商降低风险几率的途径。例如在叙利亚,美俄经过多次谈判后逐渐建立沟通机制,从最开始双方拒绝互相通报,到签署空中相遇的谅解备忘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放弃相互试探行动。

我方该如何应对

当前,美军对我国抵近侦察次数绵密、花样繁多。美海军“忠诚”号、“能干”号 、“有效”号等海洋监视船长期位于我国周边活动,监视我水下兵力进出的重要通道,出动飞机涵盖美海军的P-8A反潜巡逻机、P-3C反潜巡逻机和MQ-4C无人侦察机,美空军的RC-135系列电子侦察机、E-8C战场指挥与监视机及E-3空中预警机等多种机型,最近由商务机改装的陆军侦察机也加入其中。美侦察机从韩国乌山空军基地起飞,可就近监控俄远东、朝鲜和我黄渤海地区;从日本冲绳起飞可赴东海台海当面活动,或者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实施侦察;长航时无人机从关岛安德森基地起飞,可对我国东海和南海方向实施侦察。美军还积极同东南亚国家展开军事合作,以谋求获取机场使用权,缩短前往南海侦察的时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军队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如果美国仍不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焦虑症只会日甚一日,对我国抵近侦察行动频率、烈度和针对性都将持续增强。今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美军对我国抵近侦察,也有配合其国内政治选情的现实需要。

美军舰机在中国近岸活动加强,必将直接推高中美军事摩擦的风险,不排除蓄意“碰瓷”。我方必须加强危机管控,防止产生误判。中美2014年签署《关于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谅解备忘录》《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谅解备忘录》,2015年9月签署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新增军事危机通报”附则,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新增“空中相遇”附件。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全方位打压遏制的背景下,美军对中国实施高频度抵近侦察,发生撞机危机甚至擦枪走火的可能性空前增加。中国军队本着不主动挑事但决不怕事的原则,坚定捍卫国家利益,根据国际惯例对前来挑衅滋扰的美军舰机进行监视、查证和警告驱离,同时在周边海区加大演习次数,正是对美军频繁抵近侦察可能引发连锁事态的直接反应。

(张杰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特约研究员,朱启超为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副主任、研究员)

刊登在《世界知识》2020年第20期

责任编辑:春风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