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名为《释放美国离岸关键矿产与资源潜力》的行政令。
根据白宫发布的文本,这份长达10页的行政令,全面布局美国对全球海底资源的争夺,“确定了美国在国家管辖范围内外的海底矿产勘探开发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一个国家在本国管辖海域范围内开发海底资源本无可厚非,但美方单方面非法划定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是违反国际法的,并且特朗普这次是要单方面攫取美国管辖以外区域的海底矿产。
这一行为不仅是对国际海洋治理规则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基于规则的全球秩序的破坏。
4月24日,特朗普抵达弗吉尼亚州利斯堡行政机场。当天,为了获取关键矿产,他签署了一项旨在促进深海采矿业发展的行政命令。
美国单方面攫取海底矿产。
此次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首次提出美国要从海底开采矿产资源,是白宫为确保美国关键矿产供应链而采取的又一极端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全领域支持海底矿产开发。
行政令明确提出,美国将加快对近海及国际水域的海底矿产勘探,以识别镍、钴、锰、铜等关键矿产储量。
为了实现简化海底矿产开采的审批流程,行政令要求美国内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在6个月内制定“快速通道”规则,将海底采矿许可审批周期从现行5-7年压缩至18个月内,并取消对小型矿床勘探的环评听证要求。
为保证开采能力,行政令还要求美国设立10亿美元专项基金,支持深海机器人开采、海底原位提炼等技术创新。同时要求能源部与NASA合作开发极端环境勘探设备,以期重振美国在相关开采和加工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
冲击国际海洋治理体系。
此次“海底挖矿”政策最具争议的一项内容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宣称将绕过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制定的《矿产资源开发规章》,单方面制定美国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深海采矿环境标准。
这意味着,美国无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拒绝承认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对国际水域的管辖权,单方面攫取国际公共海域的海底矿产资源。
特朗普提出这一政策的依据是,美国并未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因此可以不遵守相关规定。
从规则上看似乎合乎常理,但实际上美国做了一件虽不违反国内法,但严重违反国际法、破坏既有规则的事情,极易引发其他国家效仿争夺,加剧国家间不公平竞争,破坏海底自然生态系统,给全球海洋治理带来严重冲击。
重塑产业链生态。
为了实现“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特朗普强制要求获得矿产开采许可的企业需在美建设冶炼厂,否则就要缴纳资源出口税,并规定国防采购中“美国成分”占比需超55%。
美国还计划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友成立“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CMSP),计划在太平洋、大西洋划定“合作开采区”,共享勘探数据并协调定价机制。
此外,行政令直接撤销了拜登政府对深海采矿的环境评估附加条款,同时还废除了《深海采矿责任法》中关于生态补偿基金的规定。
同时,特朗普还不忘对中国围堵打压,称未来美国将授权财政部对参与中国主导的“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企业实施二级制裁,禁止其获得美国技术出口许可。
总的来看,这项行政令延续了特朗普号称“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策略,通过重构现有国际海洋治理规则,抢占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先机,削弱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服务美国全球霸权战略。
特朗普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
为什么特朗普突然对深海资源这么上心,宁可置既有国际海洋规则和机构于不顾,也要抢占全球海底矿产?这背后是美国在经济、安全与全球秩序重建等方面的多重焦虑与考量。
摆脱中国关键矿产钳制。
一直以来,美国很多关键矿产资源都高度依赖进口。
据《纽约时报》统计,美国54%的锗、53%的镓都来自于中国。自1987年以来,美国就没有再开采过用于半导体的镓。
这直接导致美国超过1000种需要使用镓、锗、锑的武器系统中,87%的供应链依赖于中国供应商。
重要稀有金属镓(左)和锑。
与此同时,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国防工业和绿色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稀土,约90%的产量也来源于中国。
然而,由于当前中美经贸关系紧张升级,中国对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对美国供应链形成有力制约。
2024年9月15日起,中国对锑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10月1日,中国《稀土管理条例》正式生效;12月3日,宣布严控对美出口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相关两用物项,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
2025年4月4日,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中国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
《金融时报》指出,美国企业面对中国的关键矿产禁令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为保证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掌控,美国将目光对准了海底。海洋底部储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国际海洋规则限制和开发能力不足的原因,目前开发程度极低。
位于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利帕顿区(CCZ)海底因其蕴藏的丰厚钴、镍储量,首当其冲成为特朗普的“掘金”目标。
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面积相当于欧洲的深海平原,蕴藏着够全球使用千年的多金属结核,却也承载着地球90%未探明生物物种。
根据麦肯锡研究显示,若该行政令最终付诸实施,美国关键矿产自给率可从2025年的12%提升至2030年的38%,将大幅提升美国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掌控能力。
利益集团积极游说。
美国任何政策背后都有利益集团的身影,此次行政令也不例外。
加拿大深海采矿商“金属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早就盯上了海底矿产这块肥肉。
为获取这份极具争议的商业许可,TMC在华盛顿持续游说多年。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TMC花费的游说费用已达68万美元,如今TMC终于在特朗普任内如愿以偿。
TMC在发给《纽约时报》的简报中,甚至毫不避讳地公然承认公司计划“得到了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中颇具影响力议员的大力支持”。
路透社的相关新闻报道发布当天,TMC的股价更是随即暴涨约40%,攀升至每股3.39美元的高点。
虽然尚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特朗普接受了TMC的政治献金,但资本利益集团同政客的深度捆绑早已经融入了美国政治的血脉中。
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
促使关键矿产产业回流美国本土,是特朗普此举的另一考虑。行政令要求建立从开采到加工的美国本土供应链,最大程度实现美国军事和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自主可控。
根据估算,一旦掌握海底矿产资源,就能够使多金属结核的冶炼加工企业重返美国,进而带动本土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相关产业回流,届时预估能为GDP贡献约3000亿美元。
同时,开采活动所需要的海底勘探、采矿设备研发、深海工程等技术岗位,预计10年内可为美国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芒廷帕斯的稀土矿。
虽然特朗普开采海底矿产的战略考量貌似很宏大,不过现实可能很难如其愿。
目前,特朗普杀鸡取卵的政策并未得到美国内部的共识,美国多个州政府禁止在本州水域进行深海海底采矿。若特朗普一意孤行,美国的央地关系将备受考验。
更重要的是,深海挖矿政策很可能遭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强烈抵制。美国能否获得国际支持,是这项计划是否能够真正落地,并长期有效实施的关键。
总的看,美国这项重塑全球海洋规则的政策,充分反映了特朗普对全球化的极度不信任,对国际秩序和国际责任的极度漠视,是极端自私的单边主义行径。
责任编辑:小之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