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导读
民国原来是这样的:重视教育,大师辈出在编造历史美化民国的言论中,所谓民国“重视教育”之说甚嚣尘上。“民国政府大力保障教育经费”“民国政府的县衙不如小学豪华”等段子流传甚广。尤

  在编造历史美化民国的言论中,所谓民国“重视教育”之说甚嚣尘上。“民国政府大力保障教育经费”“民国政府的县衙不如小学豪华”等段子流传甚广。尤其为“重视教育”张本之论,则在于所谓民国“大师辈出”之说。但在笔者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看的不是该国出了几个多么有钱的大富豪,而得看该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同理,衡量一个政府是否重视教育,并不是看这个教育体系下出了几个“大师”,而得看广大人民群众所受教育水平。

  而在这一点上,民国的情况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为过……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曾总结过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下面是书中对相关一些关键事实的描述与评价。

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下方文字。193页注释说表3该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文件。

  “经常被引用的卜凯在30年代初期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很可能提供更可靠的估计,但他的调查不是专门集中研究贫穷和落后的边区。他的数据来自对22个省中308个县进行的抽样调查,说明在7岁以上的人口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够读懂一封简单信件的文化水平。

  ——同上书,195页

  “美国模式主要通过美国的教会学校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本身的热情被介绍到中国的中学和大学:“结果是提倡较高标准的、远远超过贫困国家的条件的学校,而人民最迫切需要的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却被忽视了。学校内缺乏社会理想,是一种不直接与周圈的生活以及通常获得国家新生的必要条件相联系的抽象教育。这就使中国的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前者是文盲,不了解国家的需要,而后者在奢侈的学校受教育,对群众的要求漠不关心。””

  ——同上书,199页

  “报告还批评了整个教育体系有意识地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倾向。例如,公立的幼儿园常设在与富裕家庭比邻而居之区。入学必经的考试有意选择那些已证明智力与体力均属上乘的儿童,这些孩子大多出生于富裕之家,因而排除了最需要入学的儿童。入学者的学费都是一样的,根本不注意支付能力。公立小学的招生办法也一样,因此穷人家的孩子照样被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学校未被充分利用,而入学学生的家长在必要时本来是可以为孩子请家庭教师的。优先录取富裕的、有势力家庭的孩子的模式又出现在中学和大学中。公立的奖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出国留学,而不是系统地根据需要奖给。报告为纠正教育制度中的这种现象,提出了各种建议,其巾包括所有的公立幼儿园和公立小学免除入学考试和学费。

  ——同上书,199页

  “与忽视科学和技术相比,“法律、政治和文学的学科过度膨胀”。在校的攻读正式学位的学生有59%以上学习法律、政治或文科,6%学习教育学。学习自然科学的不到1O%,学工程的为11.5%,只有3%学习农业。报告实际上没有认识到披着现代外衣重新出现的古代传统,于是遗憾地指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抱负是在中央或地方当官,如果不能当官,就当一名教师。””

  ——同上书,200页

  以上出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均为描述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情形,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其中最后两段是转引1932年国联对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份报告。

  关于民国重视教育的一种常见说法是:民国政府中的高官都是留洋海归的世界级顶尖人才。遗憾的是,这个情形早在民国当时就不值一哂。着名美国记者白修德根据其在民国政府中的经历,对这些海归官员做出了令人心酸的评价。

  “我过了一年才发现,“国民”政府中英语讲得十分流利的任何中国高级官员同他自己的人民是完全隔绝的,而且对本国人民、甚至对重庆这座古老城市一无所知,要向他们了解中国国内的事态完全是徒劳的。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日常生活、思考问题、互相交谈等各方面都使用英语——除蒋介石以外,人人都是如此。”

  ——[美]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版,11页

  白修德的这番评价,与上述三十年代国联报告中“中国的人民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前者是文盲,不了解国家的需要,而后者在奢侈的学校受教育,对群众的要求漠不关心”的评价简直不谋而合。

  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不是的。蒋介石就曾亲口表扬过:在某块地区,教育资金有保障,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即如讲教育,匪区(即共产党的根据地)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各地方的情形却不然,比方崇仁地方,所有的高小学校就完全停下来了,土匪(即共产党)他们什么经费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

  ——蒋介石:《以自强的精神剿必亡的赤匪》(1933年5月15日演讲)《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11卷130页

  所以说,民国时期的教育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的。至少当时共产党建立的根据地当中,教育是有纪律、有精神、有经费保障的,因为这是伟大的蒋公说的。

  以上是民国基础教育的惨状。那么民国的大学是什么样子呢?

  以下文字摘自《钱玄同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注:钱玄同,民国国学大师,

  “今日授课两小时,均英语部。国文专修科一小时,因讲义未成——告假。督学生写字课一小时。”(作者系西征网专栏作家)

注:本文系西征网独家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西征网,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


责任编辑:浅浅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爱好历史的法律人。新浪微博的“唐律疏议V”,铁血网和四月网的“唐律疏议”和春秋网的“草原帝国”均是此人。自认为不是自干五,却经常被某些人骂成自干五。对中国近现代史和美国法律略有研究。擅长用第三方甚至敌方资料还击对中国的污蔑。写作风格:列出尽可能详细的出处,使用尽可能可信的材料。写过一些后来小有流传的“打脸”网文,包括《国民党抗战N大奇迹》,《彻底反驳对敌后抗战的污蔑》,《“原来民国是这样的”系列》,《抗美援朝,意想不到的真相》等。

入驻时间:2016-01-07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