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军事 >战火下的孤魂 >浏览文章

导读
即便好心的人们给了孩子们课堂,但他们的人生依然被远远地甩在了这个时代之后,这个本属于他们的时代。

  法蒂玛来自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郊区,四年前因为战乱随家人逃到了黎巴嫩。和大多数难民一样,他们在贝卡谷地搭起了简易帐篷,靠很少的救济度日,整整两年多时间,法蒂玛再没有上过学,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照顾弟弟妹妹,在荒地里挖野菜。

贝卡谷地 黎巴嫩 图 | 维基百科

  贝卡谷地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一个山谷,位于东非大裂谷的最北端。自叙利亚危机以来,在贝卡谷地仅登记注册过的难民就有近四十万,但是那里并没有联合国修建的正规难民营,难民们大都需要从一片荒地开始自食其力,处境非常艰难。他们偶尔能够接收到国际组织的一些援助,运气好的还能帮当地农民打打零工换点粮食,光景差的时候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贝卡谷地最大的难民小学 ,一栋四层楼的小房子得装900多个学生。早上十点,小朋友整队进教室上课。 图|YX.Feng

  就在两年前,一个德国的非盈利组织在当地开办了一所学校,那里的难民小孩终于有了可以上学的地方。

  也就是我遇到法蒂玛的地方,一栋四层楼的房子里。

  我们走进“校园”的时候,正好碰上早班的孩子们坐校车到学校---那是一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巴车,里面挤满了孩子,以至于站在挡风玻璃前的那些孩子们的脸都快贴到了玻璃上。山谷里的天气很冷,他们往玻璃上哈气,涂鸦,被冻得红突突的小脸庞和窗玻璃之间两厘米的距离,就是他们呼吸玩耍的空间。但是他们看起来丝毫也不介怀,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起上学的小朋友们一样兴奋和吵闹。他们背着书包走进楼房边的一块空地上排好队,他们也有“校服”呢,只不过都是来自国际组织的捐助。


学校没有空间给小朋友们做早操 图 | YX.Feng

  校长告诉我,这是贝卡谷地最大的一所难民小学,一共接收了九百多个孩子,因为孩子太多,地方太小老师也不够,只能将他们分成早班和晚班轮流教学,从一到九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一天上四个小时的课程。即便这样,贝卡谷地一半以上的难民小孩依然无学可上。

  法蒂玛今年六年级,在叙利亚的时候,她是班里阿拉伯语成绩最好的姑娘,还排演过历史剧。一直以来她的梦想就是当个话剧演员。但是眼下阿拉伯语这门课却变得不再重要:因为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们都觉得他们现在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往欧洲,在那里他们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他们需要的是英语而不是没有人能听明白的阿拉伯语。

  我问法蒂玛,学校的课程难不难?她说,原来学黎巴嫩的课程很难---黎巴嫩小孩子从小就学习英语或者是法语,但是现在换成叙利亚的课程就容易多了。

  这些难民孩子们的课程落后于黎巴嫩的孩子,除了一周五天、每天四个小时的简单课程之外,极度缺乏接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他们甚至没有体育课,无法锻炼和做游戏。事实上他们的人生从成为难民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只能缓慢前进。

  他们已经被战争划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认真学习的小朋友们 图 | YX.Feng

  法蒂玛说,现在她想成为一名眼科大夫,因为爸爸说德国有很多叙利亚医生,她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因为战争,小小的她也变得实际了。

  看着老师一句句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在学校的时光彷佛也变得格外缓慢。叙利亚的小孩子们非常天真、可爱、有教养,尽管黎巴嫩因为没有总统、政府停运、无人清扫公路,成了一个臭气熏天的“垃圾国”,但是小朋友们还是在他们的小环境里主动维持着干净整洁。

  叙利亚曾经是出产中东大文豪和艺术家的摇篮,过去路上随处可见文质彬彬颇有礼貌和教养的年轻人,然而现在随处可见的却是沿街乞讨的小孩。虽然我们的黎巴嫩雇员并不喜欢叙利亚人---难民们大量挤占了他们的生存资源,但是看到这些孩子们他们依然忍不住感叹可惜。战争已经将下一代发展的可能性甩回了原点,在难民学校,无论孩子们多么努力,他们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掌握到的技能,依然非常有限。

  不得不说,人类社会迭代越来越快。 两千年多前的秦始皇穿越到唐朝可能很快就能适应-----一千年多年过去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依然是马车。但是你要是让一百多年前的慈禧太后穿越到现在,恐怕看见路上行驶的汽车和每个人对着说话的一个个小砖头,都会吓得以为是怪兽统治了世界。

  即使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在迅速被拉大。记得我的同事包佳节曾进到四川的深山里采访,他向我描述了当时他遇到的一段亲身经历:山里的小孩子看到开进去的大卡车惊讶不已,他们围着它往车头的进气格栅里喂草------他们觉得它应该是和牛一样的生物。


小朋友们结伴回家 图 | YX.Feng

  这正是难民小孩们正在经历的: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在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挣扎,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于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被框死了。他们回到了爷爷奶奶那一辈甚至是更早的年代,仅仅是为了找本书看便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

  但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却日新月异,一个全信息化的地球村正在被构建,而他们却离这样的世界越来越远。

  我的另一个同事高瞻在伊朗的时候打出租车,说很少能碰见会英文的,曾经碰到过一个假期打工的在校大学生,磕磕绊绊大概能交流几句。有一天碰上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却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心生好奇,问他在哪里学的,答曰,伊斯法罕大学航天工程系,顿了一下补充道,革命前… 同样的情况现在在伊拉克、在中东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在战争的情境下,人类社会遭遇的是停滞和倒退。

  不知道若干年后再看叙利亚人,那个停滞发展了的一代或是几代人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否还会有人记得,这曾经是一个盛产诗人和学者的民族呢?

  讲娴话

  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多还没有机会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并非总是向前的。

  战争对一个国家最大的伤害是教育的断层。

  科技变革的加速正在加剧这个世界的不平等。

  在这个时代,饱受战乱之苦的国家进行重建需要比以往时代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赶上国际社会前进的步伐。

  娴游中东|一个菇凉的歪理邪说。

责任编辑:主角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