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原创 >军事战略 >浏览文章

导读
在强权和公理面前,当年西方国家选择了强权,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就是向邪恶者妥协的最好证明--绥靖政策。

  关于二战,军事著作已是汗牛充栋,甚至细化到一场战役,但在政治方面著作相对偏少,而且侧重于人物传记。

  然而战争爆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便是政治,如果当时各国能形成政治共识,共同抵制或压制纳粹德国冒险行为,那么大战爆发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后来也正是各国放下意识形态分歧,结成同盟,才最终打败了法西斯集团,但这代价是何等之惨重?

  包括纽伦堡大审判时,德军高级将领们在法庭上作证也说过,如果德国1938年并吞奥地利受到各国一致制止,希特勒将放弃下一步计划。

  历史没有如果,但教训是无价的,当西方国家不去吸取教训,甚至颠覆二战历史时,玩弄自以为聪明的政治手腕,它们很可能再一次走到坟墓边缘。

  在强权和公理面前,当年西方国家选择了强权,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就是向邪恶者妥协的最好证明--绥靖政策。

  但“慕尼黑协定”并不是悲剧的开始,它只是西方国家一系列操作的结果,有的西方学者说1920年的《凡尔赛条约》为二战埋下了祸根,然而,他们回避了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十几个西方国家要出兵围剿苏维埃政权?

  1920年,当苏维埃政权稳定住后,人类第一次面临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并存的问题。

  西方为了将苏维埃政权挤出全球经济圈,企图垄断中东产油区和黑海海峡“自由航行”权利,于是,两种制度的冲突首先就在这一地区产生。

  1922年11月20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发起了“洛桑会议”解决这些问题,参会国还有日本、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希腊、土耳其、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却不邀请苏联参加(12月苏联成立)。

  在苏联多次抗议下,12月1日,他们才同意契切林率领苏维埃代表团参会。美国却只愿意当个“观察员”,但美国代表团人数却是最多的一个。

  由于苏联坚持黑海海峡只允许商船自由航行,不允许沿岸国家以外的国家军舰“自由航行”,遭到了英国(美国)强烈反对,1923年2月4日英国宣布会议中断。

  为了阻止苏联代表参会,英国和美国费尽了心机,4月20日复会,苏联代表团由沃罗夫斯基率领还是来了,但苏联很快失去了发言权,因为5月10日沃罗夫斯基在洛桑被人暗杀了。

  暗杀代表又省时又省力,反正是瑞士背锅,7月24日在没有反对者的情况下签下了“和平协议”。

  英国、美国观望了三年,发现苏联非但没有崩溃,反而更加巩固,1925年张伯伦(当时是英国外交大臣)马不停蹄走访欧洲各国,想建立一个反苏反共阵营,这个阵营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德国。

  为了让德国安心向东发展(侵略),1925年10月5日,英国提议在瑞士召开“洛迦诺会议”,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七国代表达成“洛迦诺公约”。

  美国仍然没有参会,但又是幕后最积极组织者。“洛迦诺公约”核心:德国与法国、比利时的边境得到保证,如果德国破坏边境线,那么签约国援助法国、比利时;如果法国、比利时破坏边境线,那么签约国援助德国。担保国是英国和意大利。刻意不保证德国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线,为德国向东侵略敞开了大门。

  德国完全领会到这个意图,法国代表团团长白里安甚至在私下告诉德国代表:如果德国与苏联发生冲突,将到处都是帮助德国的朋友。张伯伦还邀请德国加入“国际联盟”,他说:将德国武装解除的人,将是第一个帮它恢复武装的人。

  “洛迦诺公约”表面是为了和平,但却为将来的战争铺路,张伯伦、白里安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当时,纳粹还没有在德国上台,英美等国认为德国是可操纵的最理想的反苏工具。1926年4月,德国与苏联签定了《拉巴洛协议》,承诺两国愿意进行贸易合作,德国宣布(外交照会)自己不会参与任何对苏联的经济制裁。

  德国非常精明,它清楚英美给它安排的角色,但它要利用这个角色为自己积蓄力量。

  英国见势不妙,1927年2月掀起了一阵反苏舆论,但它先指责苏联有“反英”宣传。

  5月12日,英国在伦敦策划了一场对“苏英贸易公司”攻击,英方人员以“国家安全”为名冲进公司办公室,撬开保险箱,称里面有“反英文件”,结果一无所获,却指责苏联人员提早转移了文件。

  5月27日,英国宣布与苏联断交,关闭苏联大使馆,呼吁各国跟进。

  6月7日,苏联驻波兰大使沃伊科夫被人暗杀,莫斯科与华沙关系顿时极为紧张。张伯伦在6月14日拉上法、德、日、比、意六国,对苏联“欺负”波兰的行为表示谴责,并喊出“与共产主义作斗争”的口号。

  德国充分利用了这些矛盾,想解开《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束缚。

  苏联则打破外交困境,结束了对沃罗夫斯基遭暗杀的追究,同意接受瑞士政府对沃罗夫斯基女儿的经济赔偿方案,缓和了与瑞士、法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再次采取外交行动,美国当时已拥有金融、经济、贸易的优势,它要向欧洲证明它的政治优势,这需要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公约。

  1927年在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和法国总理白安里倡议下,在1928年8月27日由美国、法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德国、日本、意大利、波兰、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爱尔兰、新西兰、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一个国际条约,至1933年,共有6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这就是《白里安-凯洛格公约》(非战公约,战争是非法行为)。

  美国国际政治地位上了一个新台阶,而苏联被排除在外,在苏联的抗议下,最后时刻才邀请苏联参加签字。

  印度一个殖民地都能参加,而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被美国排斥在外,因为“中国是不能够自行保卫安全的国家”,难道对中国进行战争是合法行为?说白了就是美国、英国、日本它们要拥有在中国“自由行动”的权利。

  西方大国所谓的国际和平努力仅此而已。

  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开始蔓延,英国为了贸易量,工党政府又去跟苏联重新建交,对美国筑起了关税壁垒(英联邦国家特惠制)。

  美国媒体则称要将英国变成美国的殖民地,这一时刻,一定会到来。

  在西方与苏联大矛盾下,美英矛盾、美日矛盾、法意矛盾、英法矛盾都在加深,而德国却在复活。美国推出了“扬格计划”(德国还款计划,1929年还到1966年,每年19.889亿马克,1966年之后再还其它债务到1988年),这是一个漏洞很多的计划,美英要求德国先与苏联断交。

  《科隆日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战胜国们想抽出德国人的筋,做成鞭子,去抽打布尔什维克。

  这时,德国军国主义抬头已非常明显,但美英仍想继续“洛迦诺公约”精神(反苏反共),在政治上纵容纳粹势力兴起,只要不让德共上台就可以。

  1930年开始,美英在舆论疯狂攻击苏联:低价倾销商品、欧美工人失业是苏联造成、使用犯人制造产品胡佛的财政部长梅隆跑到欧洲各国,呼吁大家一起抵制苏联产品。

  1930年7月,美国在其港口扣押了苏联货物,法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比利时、波兰等国跟进拒绝与苏联贸易。

  在经济之外,美国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1932年还周游欧洲,企图对苏联形成军事包围圈。苏联则在7月25日、11月29日连续与波兰、法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 然后是波罗的海国家,打破了被围攻的可能。

  在远东,美国和英国不断向日本输出武器,1932年2月-4月,英国就卖给日本240门野炮,美国钢铁也是源源不断,远东成了另一个战争策源地。

  1933年1月,纳粹在德国上台,约翰.杜勒斯代表“布朗兄弟哈里曼银行”(BBH)访问德国,至1934年两年间,美国向德国非法出售各种军事设备、物资、武器,美国设在德国的工厂也都为纳粹军队生产武器。

  英国《每日邮报》在1933年11月28日撰文称:德国必须拥有它的生存空间,强大而年轻的德国纳粹是欧洲免遭共产主义威胁的最可靠捍卫者“

  为了反苏,为了利润,它们连命都不想要了。

  德国急需的铜、铝、镍、锌等物资,大多是由英国企业供应,法国也亦步亦趋,希特勒当时野心并不露骨,他暗示要与共产党斗争,并建立了关押德国左翼的集中营。美英不但不指责,反而大加赞赏。现在,只要提到集中营,就是迫害犹太人,其实,最早机动并不是关押犹太人。

  希特勒不断撕毁条约,《凡尔赛条约》、《洛迦诺公约》等,然后在1933年10月退群(国联)。

  美欧认为这是希特勒准备向苏联发动战争的前奏,假装不满,却心安理得。

  1934年1月,波兰与德国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严重打击了东欧集体安全,它意味着如果德国进攻捷克等东欧国家,波兰将保持中立。

  7月25日奥地利总理被法西斯分子暗杀,德国准备并吞奥地利,由于意大利反对(它也要派军进入奥地利),希特勒推迟了计划实施时间。

  1935年3月13日,德国宣布建立空军,美英没有任何行动;3月16日德国恢复普通兵役制,这是摧毁《凡尔赛条约》最重要条款之一的行为,美国、英国、法国只是表示遗憾。

  这种”遗憾“,等于是对希特勒的鼓励,纳粹更加疯狂,它已敢于破坏一切规则。只要他嘴里念着”反共经“,一切皆可原谅。

  1935年6月18日,英国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私自与德国签定了”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海军舰队总吨位达到英国35%,潜艇达到英国45%,在特殊情况下(与英国敌人作战),允许德国海军总吨位与英国持平。

  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帮助了德国,更可怕的是政治意义,德国海军总吨位是受到条约限制的,英国这样做,等于是在政治上承认了德国破坏《凡尔赛条约》是合法行为。

  法国提出了小声的批评,不过,也仅此而已。

  德国接着大修战略铁路、公路、机场,10月,再次破坏《凡尔赛条约》,设立了德军参谋长学院,11月,招募新兵60万人左右。

  之前,无论苏联如何呼吁建立欧洲共同安全体系,无人搭理。1934年苏联再提出《东方公约》,与捷克、波兰、波罗的海等国家签署东欧集体安全条约,由法国做担保人,法国同意。

  如果德国承诺不破坏与任何国家边境线,也可以参加,但德国称自己不想进攻任何国家,德国也不需要别人保护,所以没必要参加谈判。

  就在苏联努力促成条约时,波兰却带头反对,波兰外长贝克接受德国委托,游说波罗的海三国,美国和英国则将《东方条约》形容为扼杀德国的包围圈,表示反对。

  1934年10月9日,法国代表巴都被法西斯分子暗杀,《东方条约》流产。

  1935年5月2日,苏联和法国单独签定了互助条约,再与捷克签定类似条约,但法国政府签字,国会却拖不批准,又玩起了政治把戏。法国只需要德国承诺不破坏两国东部边界,德国需要法国保证其向波兰、乌克兰方向的行动自由。

  8月24日,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在别国发生战争时,禁止出口武器给交战双方。但实际上,美国向日本、德国输送的战争物资并没有停止。

  希特勒这时已公然要求战胜国废除《凡尔赛条约》,他已不满足一条一条地破坏条款,任何规则对德国来说都是其作恶的束缚。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12日南京政府向国联控诉日本,11月美国、英国牵头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苏联代表波将金要求对日本进行制裁,切断日本的石油来源,被美英法否决。

  最后,布鲁塞尔会议只是谴责了日本对美英法在华特权的侵犯,而没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行为,更没有任何制裁。

  而德国这边,军费已翻了九倍之多(从1933年开始),这些军费大多都用在了对美英法企业战略物资进口上,一直持续到欧洲大战开始前。

  对破坏规则者的纵容,正给绥靖主义者带来可怕的悲剧

责任编辑:水墨江南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