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原创 >文艺书苑 >浏览文章

导读
“历尽千帆皆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将来也必将还要依赖他们,尊重他们,要让更多青年成为他们,并为了他们的理想和尊严奋斗终生。

黎 明

何其芳

       山谷中有雾。草上有露。
  黎明开放着像花朵。
  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
  是如此打动了我的心,
  我说,劳作最好的象征是建筑
  我们在地上看见了房屋,
  我们可以搬进去居住。

  呵,你们打石头的,砍树的,筑墙的,盖屋顶的,
  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如此密切地相通,
  我们像是在为着同一的建筑出力气的弟兄。
  我无声地写出这个短歌献给你们,
  献给所有一醒来就离开床,
  一起来就开始劳作的人,
  献给我们的被号声叫起来早操的兵士
  我们的被钟声叫起来自习的学生,
  我们的被鸡声叫到地里去的农夫。

这首真挚动人的诗歌《黎明》由何其芳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连年的反侵略和人民解放战争考验着中国人该如何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涅槃重生。那时毛主席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壸,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胜利曙光之后,当我们终于建立起最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却几乎没有必需的生产资料,中国仍面对着生产力落后带来的危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落后,使我们的国家在许多方面受制于人,甚至国家安全仍然受到威胁。

在此般困境之中,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向着工业化大步前进。

就这样,我们迎来了一个物质匮乏但激情燃烧的年代。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一幅宏伟而美好的时代蓝图正徐徐展开。对工业化、现代化的憧憬,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劳动热情。在人们嘹亮的歌声中,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毛泽东用实践证明了,尽管一个人难以推动社会进步,但如果能把全体劳动人民们团结组织起来,树立劳动榜样,人人各尽其能,以集体为单位是能够迅速实现国家突破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劳动人民可以为了集体和社会而更好地劳动,不需要谁用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威逼利诱。

正如这首诗中所写,农民、人民军队、学生,全社会都积极地投身到劳动中去。他们以血肉之躯,扛起一个飞奔着的时代。我们顶住了外部势力的封锁、遏制和夹击,顶住了内部物质条件匮乏的压力,成功炼出了第一炉钢,造出了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座大桥……在这个光辉灿烂的年代里,劳动的价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视。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的主体是值得敬佩的,这样的价值观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也是何其芳写出《黎明》的灵感源泉。

劳作时发出的声响被诗人、作家、戏剧电影工作者编织成一首献给劳动的赞歌。从他们的描绘中能拼凑出这样的画面:北方辽阔的平原地貌上整齐地坐落一排厂房,几根笔直的烟囱吐出灰白色的烟雾,融进湛蓝的天空。下班的女工洗完澡抱着脸盆三三两两地走,说笑间时不时捋一捋在厂里的理发店新烫的卷发。机器轰鸣的声音从厂房里传来,广播的高音喇叭每天都会放:“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简单有力的信条支撑着人们的生活,直到时代的浪潮轰然转变。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劳动也不再像过去一样,你可以说它是单纯,抑或像有些人那样说它是死板,都无所谓。在那个理想燃烧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新时代斩开道路,似乎又各自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

然而,张猛导演的电影《钢的琴》却执意将镜头对准那一群已经在历史中不再盛放的“英雄”们,跨越时间,挖掘他们被埋葬的荣耀与尊严。时过境迁,沧海横流,我们依然需要他们身上朴素而又坚韧的价值观。

钢做的琴,工厂里的钢琴。这个令人感到违和的组合,其实代表着两个时代的更迭。时代与个人的联系,物质与情感的对立,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这些问题纷纷涌现,叩问着每一个身处历史交汇点上的人。电影《钢的琴》是一副生动的时代风情画,细细描摹了过去时代的面貌,处处流露出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缅怀与悲怜。

电影主角陈桂林和他的前妻小菊,是因为不同选择而迎来不同结局的两种人。小菊抓住时机纵身一跃,跟了个“卖假药的”,想用金钱证明自己比别人更高贵。显然,道义和财富若不能兼得,她会坚定地选择后者。而陈桂林选择不向现实妥协,他挖苦小菊“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生活”,这其实暗藏着他的无奈:自己很难靠劳动换来一架钢琴,但小菊却“不劳而获”得很轻易。

为什么钢琴很重要?“谁给我买钢琴,我就跟谁。”女儿小元的话成为了陈桂林一系列行动的出发点。孩子跟爸爸还是跟妈妈?这个问题其实象征着情感与物质二元价值观的对立。为了留住女儿,陈桂林使出浑身解数。他亲手做出的纸壳子“钢琴”,代表他对女儿深刻的爱,装满了他在灰暗生活中的诗意与幻想。可是,情感在物质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小菊能给女儿带来的物质条件,是陈桂林可望不可及的。在借钱买琴、求人蹭琴等行动相继失败后,陈桂林决定自己动手造琴。在一群工厂工人的推动下,钢铁工业和艺术产生了奇妙的交锋。在那之前,钢琴的意义是为了留住女儿;在那之后,则是为了尊严。

面对打击和屈辱,这是他作为一个父亲的力量,也是他作为一个工人的力量。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志,曾经带领这个国家迎来第一次重工业的腾飞。如今,它被用来捍卫一个人最后的尊严。能不能造出钢琴,不仅代表他能否留住女儿,更代表陈桂林心目中情感的价值,劳动的价值,是他对自身存在意义的强调和证明。 

整部影片仿佛一个含泪的微笑,用幽默对话和略显荒诞的滑稽场景将那段日子的残破与灰暗消解。钢做的琴五音不全,像一个冷笑话。它奏响的,是一首充满留恋和缅怀的挽歌。在呕哑嘲哳的琴音当中,烟囱爆破了,小元离开了,陈桂林们终于向现实轻轻地低下了头。

当然,创作者的意图并非是表现他们的异想天开,而是充满人文关怀地抚慰这个卑微的、破碎的梦。影片中数量众多的平移镜头,使用舞台式的拍摄方法,将画面中所有人物置于相同的景深中,清晰地表现每个人的面貌和动作,再让他们缓缓地从画面中离去——这昭示着他们似乎要时代舞台上谢幕,也是创作者对他们表达的尊重与敬意。

曾经的陈桂林感到悲哀,许多勤恳劳动的工人也感到悲哀。作为这个国家最有觉悟、最进步的阶级,作为宪法上写明的国家领导阶级和基础,却在那时被跳梁小丑们讥笑讽刺。但今天的一切,似乎正是为《钢的琴》续写的结局。小菊最后真能靠坑蒙拐骗实现她自私而物质的梦吗?从“打击官倒”到“打虎拍蝇”,廉政建设、金融监管、市场监管持续加强,那些关于“不劳而获”的“梦寐以求”接连破碎。反而近年来中国人办成的每一件大事,见证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和飞跃,靠的都不是任何一个做着春秋大梦的“小菊”,而是依靠那些像当初的陈桂林一样勤恳正直的劳动者。“历尽千帆皆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个国家、社会和民族将来也必将还要依赖他们,尊重他们,要让更多青年成为他们,并为了他们的理想和尊严奋斗终生。

责任编辑:搁浅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