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军事 >最可爱的人 >浏览文章

导读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工匠”……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为赵天杨带来众多荣誉,也让他落下严重的腰疾。岗在心上,心在岗上。对赵天杨来说,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一身绝活得到传承,“就是医治病痛最好的良药”。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赵天杨——

咱们技术工人有力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赵 雷 通讯员 张文军 冯名虎

赵天杨调整测具。牟鹏宇摄

中等个头,一身工装。清晨,记者见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盘轴加工厂高级技师赵天杨时,他正在新零件研制现场忙碌着。

赵天杨要赶在8点上班之前,梳理出技术课题的核心要点,以便与团队其他成员共同完成最后攻关。

鼻子上的近视眼镜后面,赵天杨因长期从事电焊作业造成高度散光的双眼,有些发红。为突破这个课题,他在过去两个星期里“连轴转”,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累并快乐着。”赵天杨疲惫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容,“一想到课题有了新进展,头脑特别兴奋。早日完成任务,大家心里都踏实。”

先后参与完成27项高级别攻关研制任务,完成工艺创新13项,优化工艺路线104项……过去18年里,赵天杨在数控加工等领域闯关夺隘、硕果累累。

从学徒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赵天杨的奋斗足迹,展现着技术工人在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的担当和力量。

“天生是干这行的料”

用赵天杨的话说,“自己打小就爱鼓捣”。童年时期,当小伙伴在户外嬉戏打闹时,他总选择“安静”的玩法,宅在家里当“修理工”。

钟表是什么原理,收音机是什么构造,自行车如何组装……类似的问题,赵天杨总是充满兴趣。在“拆了装、装了又拆”的反复实践中,他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

1998年,抱着到部队历练的想法,赵天杨踏上从军路。因为新训时的突出表现和沉稳性格,下连时,“优秀新兵”赵天杨成为军械保管员。大到一门火炮,小到一个垫片、一个油嘴,军械物资种类繁多,管理要求严谨细致。赵天杨一有时间就钻进仓库,识型号、查数量、学习保护知识,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业务通”。

一次,赵天杨与战友核对火炮随炮工具箱物资清单时,发现少了一个随炮备用弹簧。战友不在意,赵天杨却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工具箱随火炮发往一线部队,关键时刻少一个弹簧,后果不堪设想……”他当即上报情况,第一时间找回配件。

2000年,性格中更添一分沉稳、专注的赵天杨退役回到家乡。在舅舅介绍下,他跟着同村经验丰富的金师傅学起农机具修理。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肯吃苦、脑瓜灵的赵天杨深得金师傅喜爱。金师傅倾囊相授,赵天杨的技术日益成熟。

整日和农机具打交道,赵天杨注意到一种农用三轮车门铁皮比较单薄。采用传统方法对故障车门锁进行焊接,不但焊接材料价格高,焊接高温导致车门铁皮氧化,也会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赵天杨反复琢磨,建议金师傅采取“打补丁”的方式,先用新铁皮对车门锁周边位置进行保护,焊接完成后再予以拆除,取得满意效果。

“这小子有灵气,天生是干这行的料!”日常工作中,赵天杨一次又一次的“青出于蓝”,让金师傅深感骄傲。在金师傅建议下,赵天杨来到沈阳黎明技师学院数控操作专业学习。毕业时,他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数控立式车床操作工。

赵天杨进行数控加工操作。牟鹏宇摄

“绝活就是生产力”

“当工人就要当技术过硬的工人。”来到向往已久的军工企业,赵天杨意气风发。然而,由于经验少、底子薄,入职不久,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

在那个电脑还没有完全普及的年代,面对英文设备说明书,赵天杨当起了“小学生”。夜深人静时,他抱着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啃,对照数控铣床操作系统反复琢磨、练习。凭借不服输的劲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赵天杨先后攻克语言关、设备关、技术关,技能日益精进。

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数控铣床操作高级技师,赵天杨用了两年。又过了1年,赵天杨作为公司参赛代表,在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

首战告捷,赵天杨将更多精力倾注到工作上。某结构部件制造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研制之初,多项技术难点亟待攻克。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望而却步,赵天杨却主动请缨立项攻关。

“能行吗?”赵天杨的想法一提出来,众人将目光对准了他。几位好心的老乡工友特意跑来劝说:“这是专家都解决不好的问题,你这个技校毕业生干不好会给大家留下笑柄。”

“不会可以学,不懂可以问,总不能连挑战自己的勇气都没有!”赵天杨一心一意投入到研制工作中。白天,他多方请教、反复论证、大胆创新,一张部件加工图纸画了擦、擦了又画,不知修改了多少遍。下班回家,他一头钻进专业书籍中,常常研读到深夜。

遇到研制瓶颈,赵天杨在心里给自己加油鼓劲:“从设备的操作使用到航空零部件生产的技术创新,对我来说是一个跨越。这活儿一定要拿下来,为技术工人争口气!”

经过不懈探索,该结构部件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投入生产后,产品加工一次交检合格率达到100%,大大节约了产品加工费用。“他用半年时间,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变成了绝活。”一位老工人感慨。

“绝活就是生产力!”对赵天杨来说,加工设备操作难度越高、操作系统越复杂,越能激起他的挑战欲望。多年来,他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作为科技攻关的课题,一次次取得创新突破,牵头取得的技术成果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数千万元。

赵天杨在2022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留影。受访者供图

“铆在生产一线最踏实”

“囊中羞涩的人,才会护紧口袋;登高望远的人,必然满目春光。”赵天杨的“口袋”里,装满他用18年光阴锤炼的“绝活”。他眼中的“春光”,是一茬茬优秀的徒弟。

作为辽宁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领创人,赵天杨先后培训学员500余人次。他手把手培养的14名徒弟中,有6人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

“跟着师傅,真长本事!”提起师傅赵天杨,已是公司技术骨干的佟春雷充满敬意。

2012年,入职不久的佟春雷找到赵天杨,想跟他学本事。佟春雷本以为跟着“技术达人”学习是一条成长“捷径”,没想到接下来的经历让他体会到“吃得苦中苦”的滋味。

为了让佟春雷更快地成长,赵天杨在日常帮带之余,常常给他安排额外的工作任务。每天下班后,佟春雷加班加点完成师傅布置的“作业”,赵天杨在一旁指导。日复一日的磨炼,让佟春雷很快从同批入职的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2020年,在公司职工职业技能运动会上,佟春雷一举夺得某工艺设计项目第一名,后来获评“沈阳市青年岗位能手”。

“你就不怕徒弟们超过你?”有同事好意提醒。赵天杨眼中闪着柔光:“徒弟出息了,等于把我的技能增长了一倍,我高兴还来不及!”

事实上,赵天杨的“徒弟”早已遍布全厂。一线工友遇到技术问题,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向赵天杨求助,问题总能迎刃而解。赵天杨的手机号码因此被大家戏称为“技术120”。

因为技术能力突出,这些年不少企业向赵天杨发出高薪邀请。赵天杨一次次婉拒:“技术工人守在生产一线,就像战争年代炊事班长守着活命的青稞,司号员守着冲锋的铜号,饲养员守着出征的战马。我在意的不是待遇,还是铆在生产一线最踏实。”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辽宁工匠”……长期从事一线工作,为赵天杨带来众多荣誉,也让他落下严重的腰疾。岗在心上,心在岗上。对赵天杨来说,技术难题得到解决、一身绝活得到传承,“就是医治病痛最好的良药”。

责任编辑:搁浅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