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001
P. 59
文化走廊
所以,《追风筝的人》虽然讲述的是年少的 击,更在统治阿富汗时期犯下诸多反人类罪行,
《追风筝的人》 “我”曾因懦弱而背叛忠心耿耿的阿桑,而由于自 让阿富汗人民饱受磨难。书中写到,留在国内的
责与愧疚找不到化解的出口,懦弱的“我”无奈以
阿桑虽然已经娶妻生子,可是长期遭受战乱,生
诬陷的方式逼迫阿桑离开。战乱爆发后,“我”随 活十分不幸,最终在民族清洗中被塔利班杀死,
而他的儿子索拉博被塔利班的一个小头目,即前
——阿富汗的国家悲剧! 父亲避难前往美国,但对阿桑的背叛却成为心魔, 文所提到的阿塞夫长期监禁,遭受肉体凌辱。
直到26年后重返故土,开始心灵救赎之旅的故事。
国家的衰破需要每个个体承受。阿桑一家的
其实这只是一条更为直观的故事主线,就像是
“我”少年时代的阿富汗表层的美好一样。另外一 悲剧故事正是阿富汗国家的悲剧,如果没有政权
作者:散热板凳 条更为重要的主线则是阿富汗的国家悲剧,正是这 动荡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宗教派系争斗穆斯林亲
条看不见的“暗线”,推动了明面上故事的跌宕起 如一家、没有民族关系对立人们平等相处,没有
在读完这本《追风筝的人》之前,笔者对阿
伏。 战争动乱国家富强,或许本书中的故事就会是另
富汗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在这局限的认识里,这
造成阿富汗的国家悲剧,除了政权动荡、宗教 外一个模样。
个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总是与战争动乱相伴,男
派系裂痕、民族关系对立,还有战争。 作者显然是希望“如果”成为现实的。书中
人蓄着长长的胡子,女人蒙着厚厚的面纱,还有
由于国家治理理念的落后、战略政策的失败, 临近结尾,“我”终于知道阿桑是父亲的私生
眼睛明亮但衣衫褴褛的孩童,不免让人想起曾经
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阿富汗虽也曾想发展经 子,曾经忠心耿耿服侍“我”、无怨无悔被伤害
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旧中国。
济、谋求变革,寻求自立自强之路,但这个有着 的阿桑本应是和“我”一样的身份,却因为宗
其实,阿富汗远不止此。从《追风筝的人》
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因为难以摆脱传统束缚的惯 教、民族等世俗的枷锁和羁绊,而遭受种种不公
中能看到,曾经的阿富汗社会安宁和平,生活井
性而难见起色。国家实力的虚弱,必然成为他国的 平待遇,无法改变现实的作者,或许只能以此来
然有序,人们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并能付诸实
“盘中餐”,饱受其害。 无奈的嘲讽。还有,26年后重回故土的“我”却
践,可以在周末去看“大片”,能够与亲朋好友
1979年阿富汗政权更迭频繁,苏联为加紧对阿 要进行伪装,还不如在他乡异国自由。这或许是
开一场热闹欢乐的“party”,还有引爆全城的
响着一些阿富汗普通人的是非观念。书中,阿桑属 富汗的控制,于12月末入侵阿富汗,开始长达10年 又一次满是殇痛的讽刺。
“风筝比赛”,“我”和“父亲”仆人的儿子阿
于什叶派穆斯林,虽然逊尼派的“我”对阿桑并没 的阿富汗战争。书中写到,“俄国坦克在我和阿桑 “9.11”之后,美军以打击塔利班的反恐之
桑可以尽情地爬高爬低,在各种恶作剧中欢度童
有表现界限分明的对立,但周边的孩子尤其是胡作 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死 名进军阿富汗,饱受创伤的人们仍要再次被伤口
年。或许有人说,一个国家本该如此。但对于如
非为的阿塞夫不止一次地在言语和肢体上对阿桑攻 亡,开启了如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 撒盐。时至今日,阿富汗仍然是血流成河的时
今仍在动乱创伤中挣扎的阿富汗来说,这只是美
击。 “我”也正是因为战乱而被迫历经艰辛逃难至美 代。国强是民之福,国弱则难立足。对于现在的
好的回忆和不知在何方的未来。
其三是民族关系的对立。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多 国,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中国,阿富汗的过去和现在都可以是镜鉴。所
然而,即使这样的阿富汗似乎只能是表层的
民族国家,但在这里各民族平和共处,少数民族还 苏联撤离后,阿富汗又陷入了同样严酷的内 以,中国应当坚定正确道路、坚持和平发展,排
美好,背后隐藏的是无法弥合的矛盾和嫌隙。
享有诸多的政策优待,根本不会看到少数民族遭受 战,最终塔利班政权上台,这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除一切干扰,以国家文明富强的昂扬姿态,阔步
其一是政权的动荡。“我”10岁之前的阿富
歧视、民族之间剑拔弩张等民族对立的现象。然 运动组织,不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 走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
汗一直是君主制,1973年7月17日凌晨,国王查尔
而,民族构成数量相对中国少之又少的阿富汗,却
西远在意大利治病,其堂兄也是妹夫的达乌德发
饱受民族关系对立之痛。占据国家人口总量52%的
动政变,结束了查尔西近40年的统治,阿富汗改
普什图族在阿富汗处于绝对地位。书中的阿里属于
为共和制。书中对此有所描写,生活在喀布尔富
少数民族哈扎拉,就只能作为普什图族人的仆人,
人区的“我”,被几声枪响惊醒,和仆人阿里、
没有权利上学读书,没有权利获得好工作,始终处
阿桑哆嗦着搂成一团。然而,作者没有交代的是
于社会的边缘。还常常被自诩为“纯种阿富汗人”
此次政变,还离不开美苏冷战这一国际背景。查
的普什图人谩骂嘲笑,却只能逆来顺受。人人生而
尔西统治时期倾于亲美,而达乌德是由苏联支
不能平等,必将成为社会动乱的定时炸弹,即使国
持。一个国家成了他国争斗的棋子,难以自主自
家平和但绝不会长久。
强,何谈尊严幸福。
依常理,《追风筝的人》这样一部通俗类小
其二是宗教派系的裂痕。对于伊斯兰教逊尼
说,大可不必涉及这些与政治相关的内容,但上述
派和什叶派的斗争,虽然阿富汗并不像我们所知
这些因素深刻影响着每一个阿富汗民众,或者说已
道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家那么激烈,但这在阿富
经是阿富汗民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作
汗仍然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或多或少依然影
者想要规避恐怕也难以成行。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