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征网! 加载中...

>西征原创 >直击西方 >浏览文章

导读
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种迷思也渐渐在被打破。只有看清西方现代化的问题,才能看清英国之乱、西方之乱。


英国局势,又有新变化。


当地时间10月24日,英国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当选英国保守党新党首,这也意味着,他将出任英国首相。


此前,苏纳克承诺要修复英国的经济。


上一个作出这样承诺的人,是伊丽莎白·特拉斯。


就在几天前,特拉斯发表辞职声明。这也意味着,她成为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


特拉斯在辞职演讲中承认,自己无法履行英国保守党选她当首相时赋予她的使命:


解决英国低迷的经济增长和通胀背后的能源账单等问题。


而没能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特拉斯前任——鲍里斯·约翰逊下台的原因之一。


针对经济等问题,几届英国政府,似乎都陷入了无法兑现诺言、束手无策的局面。


这不单单是治理能力的问题——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都对这些问题无能为力,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发展模式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社会转型,从而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实现现代化,世界也陷入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四处兴建工厂,工业生产的浓烟不断



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种迷思也渐渐在被打破。


只有看清西方现代化的问题,才能看清英国之乱、西方之乱。


特拉斯辞职的导火索,是其推行的经济政策。


单纯从文本上看,这些政策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英国经济当下面临的问题:




一是耗资预估过千亿英镑,对企业与家庭进行能源补贴,将英国家庭的能源账单控制在2500英镑/年左右,缓解英国家庭的生活困难;


二是宣布英国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意图通过减税带动投资热潮,从而刺激英国经济。



但问题是,特拉斯的政策并没有考虑英国的实际情况:


当前,英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问题,是通胀。


就在特拉斯辞职前一天,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的通胀数据——9月英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1%,处于40年来高位。



近期,英国人发起了“冻结价格,而非人民”的抗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欧亚所副所长田德文告诉谭主,英国减税计划的初始规模为450亿英镑,但实际上英国政府没有这个钱,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来筹集这笔钱。问题是,为了抑制通胀,英国央行同时在加息缩表,在这个时候发行国债,就相当于既踩刹车又踩油门,车子当然要冒烟。


“冒烟”的结果就是,在特拉斯减税政策公布当天,英镑对美元汇率、英国股市均大幅下挫,其中,英镑对美元汇率刷新37年新低。


为了稳定国债市场,英国央行不得已宣布,将购买国债以阻止危机蔓延。


英国央行买债托市,相当于又向市场投放英镑,增加了货币的流动性,但当前英国央行的职责应该是通过加息减少货币的流动性。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混乱。


减税政策导致的混乱场景,最终促使特拉斯辞职。


看起来,特拉斯辞职,是因为推行了一个不成熟的经济政策。


但问题是,这一混乱场景,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特拉斯在竞选首相期间就宣布,自己就任后,要通过减税来刺激英国经济。当时,特拉斯的竞争对手就讽刺其想法是个“童话故事”。



竞选期间特拉斯曾就减税问题与对手展开辩论



也就是说,英国内部早就有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却对其放任自流。


其中一方面,有政治因素。


熟悉英国政治的国际关系专家告诉谭主,本次选举,并非英国大选。所以,特拉斯并不需要讨好英国公众,而是要讨好人数约为17万的英国保守党。保守党党员中,许多人都比较富裕。


这也意味着,他们对通胀问题没那么关注。站在自身局部利益的立场上,对于刺痛不到自己的决策,迟钝和冷漠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还是经济因素——无论是谁,对当前英国经济问题都没太好的办法,只能掏出“压箱底”的办法,减税。他们对此都习以为常,甚至有些麻木。


这一方法曾在40多年前,拯救过英国经济。


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和今天的英国有不少相似之处——经济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局面。


1974年至1980年,英国GDP增长率平均只有1.0%,而通货膨胀率平均达到15.9%。


带领英国走出经济困境的,正是特拉斯的偶像——撒切尔。


1979年,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撒切尔上任之初最急迫的任务,也正是需要给英国经济带来新的变化。



1979年,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



但英国经济之困,非一日之寒。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的现代化,建立在资本积累之上。


资本积累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在生产中剥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是通过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等手段。



这两种手段,在当时的英国,都行不通。


当时,英国工会势力空前庞大。工会不断要求工资上涨,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


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英国不得不从殖民地新独立的国家进口工业原料、农产品等。


与此同时,由于设备老旧、技术落后等原因,英国工业品竞争力日趋下降,在世界工业品出口贸易中的份额也随之不断下降。持续的贸易逆差,意味着海外市场无法向英国经济“供血”。



在这样的局面下,英国政府选择了一条更简单、也更快的道路——通过非生产性的方式进行资本积累。


换句话说,就是放弃以“制造”赚钱的方式,选择以“钱”赚钱的方式。


为此,英国政府开始给资本松绑,为资本流通铺路:


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允许外资收购英国证券公司;
废除外汇管制,允许英镑汇率自由浮动;


废除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



如此宽松的条件,让欧洲其他国家与美国的跨国资本纷纷涌入英国。金融服务业,也推动着英国经济一改此前的颓势,增长率得以提振。


效果,立竿见影。


但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无法改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球产业分工结构调整的大趋势。


频繁更换首相,就是最好的明证。


英国之乱,恐怕是西方乱局的先兆而已。

责任编辑:搁浅

[ 赞同、支持、鼓励 ]

赞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赞赏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是用户对作品认可!系用户自愿原则。

透视西方民主真相、解读新闻热点事件、剖析舆情事态走向、更多精彩原创时评。
敬请关注西征网微信,扫描二维码免费订阅。

扫描加关注

文章来自网络,仅代表作者观点,供网友研讨阅读,不代表本站立场。图文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站原创,请注明来自西征网。

推荐阅读

用微信扫一扫

用微信扫一扫